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记忆|上海提篮桥的前世今生,这些故事你知道吗(2)

来源:商业故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9-26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↓↓↓ 提篮桥监狱 1864年(同治三年),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堂制度建立。经会审判决的英、美犯人关押在领事监狱,华人人犯则关押在福州路总巡捕房监狱。

↓↓↓

提篮桥监狱

1864年(同治三年),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堂制度建立。经会审判决的英、美犯人关押在领事监狱,华人人犯则关押在福州路总巡捕房监狱。随着租界的发展,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加,总巡捕房已人满为患。1896年(光绪二十二年),工部局董事会批准提案,在新扩张的美租界茂海路汇山路(今海门路霍山路)征地营建监狱。1901年底新监狱破土动工,1903年5月18日正式开始使用。因为监狱归警务处管理,正式名称为“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”。由于它位于提篮桥和华德路(今长阳路),也被俗称为“提篮桥监狱”和“华德路监狱”。

提篮桥监狱经过多次扩建,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、设施最精良的监狱。100多年里,这里关押过普通犯人,也关过进步文人、革命志士、汉奸,甚至日本战犯,在上海语言中,“提篮桥”除了是地名外,还逐渐成为监狱的代名词。

实际上,这一区域理应是上海一张含金量很高的“文化名片”。上世纪90年代,还曾是上海的商业副中心。2008年,该地区被列为上海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。

走“方舟之路”领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

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占地约29.4公顷,在虹口区及整个上海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,区内的提篮桥监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建筑,区内的道路、街巷、寺庙、会堂、民宅等,基本完整保留了历史上的街区格局。特别是,比较完整保留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期的建筑风貌,集中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。

2015年,虹口区已建成的“方舟之路”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核心,连同周边景点构成了“5小时参观体验旅游圈”。参观者可用2小时领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,用30分钟重走“方舟之路”上其他7处景点,花1小时入座白马咖啡馆喝一杯咖啡,来一次“时空穿越”。最后,再看一场1个半小时的《苏州河北》情景剧驻场演出……

上海方舟景点导览

1

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(摩西会堂旧址)

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座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(摩西会堂旧址),是上海现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。始建于1907年,1927年迁至现址,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,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。

摩西会堂旧址

二战期间,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,摩西会堂成为当时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。目前,旧址现已恢复成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,是我处重要组成部分。

2004年,摩西会堂旧址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;2005年,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。2007年区政府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。2014年,公布为第八批市文物保护单位。目前,旧址现已恢复成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,是“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2

白马咖啡馆

在纪念馆的对面是白马咖啡馆(复建),由1939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鲁道夫·莫斯伯格与亲友开的咖啡店,这里也是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。

白马咖啡馆

1939年,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鲁道夫·莫斯伯格与亲友,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,开起咖啡店,并给自己的新店取了个浪漫名字--“白马咖啡馆”。而难民中不乏有点心、面包制作或调酒高手等,都被莫斯伯格聘请来帮忙,他还在围墙隔出的小院四周,架置起鲜花、雕塑和油画……温馨的氛围、周到的服务,使得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。

从咖啡馆可看出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过着平常生活,与本土市民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、彼此照应的和睦关系。如今,市民仍能来这里品尝美味咖啡,追忆昔日“小维也纳”的岁月痕迹。

3

犹太难民收容所

从白马咖啡馆再往东走,就是当时犹太难民救济组织承租房屋设的立收容所。当时,上海共有7个犹太难民收容所,长阳路138弄(原万国商团白俄营房)内是其中最大的一座,收容人数逾千。

文章来源:《商业故事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gs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0926/667.html

上一篇:地产大事件|一周热点回顾(09.21-09.25)
下一篇:看见品牌故事,点亮国货新光

商业故事投稿 | 商业故事编辑部| 商业故事版面费 | 商业故事论文发表 | 商业故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商业故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