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年以来的萧红热(3)

来源:商业故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28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也有受众对萧红的奋斗史更感兴趣。萧红,这个十八线小城镇青年来到大上海,从边陲到中心,在亭子间成长为都市摩登、先锋文化、一代名流。而这部分

也有受众对萧红的奋斗史更感兴趣。萧红,这个十八线小城镇青年来到大上海,从边陲到中心,在亭子间成长为都市摩登、先锋文化、一代名流。而这部分受众和萧红一样都是从小城镇到一线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们。对于他们,“萧红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,她的个人经历就是一个文本”⑦。她成名前的苦难令他们感同身受,他们渴望像萧红一样用才华攫取上升通道,在阶层流动中改变身份。萧红是他们的前辈。

必须承认的是,萧红热的受众里确实有一群真心喜爱她作品的读者。在淡化政治因素、越发重视作品本身文学特质的现今,萧红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认可。豆瓣读书里,讨论萧红作品、做读书笔记的行为持续至今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,笔者发现现今萧红作品的读者构成以大学生群体为主,达到73.2%,而且比起文学性稍显不足的《生死场》,他们普遍更喜欢温暖惆怅、诗意流淌的《呼兰河传》。

也有受众纯属随波逐流,他们是大众传播领域盲目的追随者,一旦某一流行文化蔓延开来,他们出于虚荣心或迫于群体压力,马上投身其中湊热闹,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,风靡的萧红热自然会吸引他们的目光。

综上,从传播学的角度,笔者分析出萧红走红的三大要素:民国才女的曲折情史、影视网络的推波助澜、各取所需的受众市场。甚至能以此要素分析出下一位走红的“萧红”可能是谁。但在商业语境中,下一位“萧红”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绯闻,而非作品。

任何一位作家在大众文化领域的走红都是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,思考我们能从这种现象中观察到什么,研究什么,得到什么启发。萧红热中,我们应该把集中在萧红身上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她的作品上,尝试深度解读她的文章。就算是想了解萧红,也不是仅仅停留于别人口中的流言,而是从她的作品来全面地了解她,理解她的精神世界,理解她笔下的人世沧桑。对照萧红热,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也是至今热度不减,但少有关于三姐妹生平经历的影视剧,而是她们的作品,《简爱》《呼啸山庄》《傲慢与偏见》等,拍了一部又一部。面对萧红热,我们拍的绝不应该仅有《萧红》《黄金时代》,还有《呼兰河传》《山下》《小城三月》《手》《桥》等。

①高芳艳:《消费时代对萧红的欲望化解读》,《电影文学》2015年第6期,第74页。

②刘勇,张悦:《“萧红现象”的文化意义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16年第1期,第21页。.

③蒋原伦:《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》,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,第83—84页。

④陈晓玲:《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创新与偏离——以电影〈黄金时代〉为例》,《新闻战线》2016年第16期,第53页。

⑤李彬:《大众传播学》,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,第140页。

⑥丁玲:《我在霞村的时候》,《中国文化》1941年第1期,第28页。

⑦杨远婴,张颐武,吴冠平,杨丽华:《黄金时代》,《当代电影》2014年第11期,第56页。

参考文献 :

[1]萧红.萧红全集[C].哈尔滨:哈尔滨出版社,1998.

[2]杨远婴,张颐武,吴冠平,杨丽华.黄金时代[J].当代电影,2014(11).

[3]刘勇,张悦.“萧红现象”的文化意义[J].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6,14(1).

文章来源:《商业故事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gszzs.cn/qikandaodu/2021/0428/1107.html

上一篇:歧路灯中商人形象探析
下一篇: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商业发展

商业故事投稿 | 商业故事编辑部| 商业故事版面费 | 商业故事论文发表 | 商业故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商业故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