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武打题材电影的东方暴力美学研究

来源:商业故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28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东方暴力美学,词根来自于西方的暴力美学,是一种“风格化的打斗动作”,但二者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联系,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。“东方”是对于这类影片产生地的概括,但其中真

东方暴力美学,词根来自于西方的暴力美学,是一种“风格化的打斗动作”,但二者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联系,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。“东方”是对于这类影片产生地的概括,但其中真正包含的是属于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化风格特征。“美学”,非西方美学理论中的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理论范畴,仅仅是对“唯美主义”的简称,是一种直觉理解,甚至说是误解。

东方暴力美学,用暴力表达导演的情绪与风格,暴力场面的描写是影片思想主题的宣泄与诠释,是白描手法的表达方式。其带有商业性质,有着极好的观众缘、具有直观形式感。影片“看上去很美”,足以完成其叙事与表达的使命,无需作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,及时行乐仿佛是其创作的精髓。

1 发展的历史背景、各阶段的美学特色

1.1 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

20世纪60年代是东方暴力美学的发端时期,也开启了武侠新世纪。比起上一个时代小作坊式的粗制滥造以及一镜到底的戏剧场景模仿,香港动作片的视听语言进入全新发展阶段。镜头语言突破了单一的记录功能,开始了镜头角度的创造性试验。电影人开始了个人化风格的探索,开始注重运用视听语言手段包装动作,借鉴美西部警匪片、法警匪片、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等西方电影的经验特色[1]。

1.2 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

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特征是喜剧元素的运用。这时的电影舍弃了刀剑兵器,改作“硬桥硬马”的真功夫,代表类型有李小龙、刘家良的拳脚功夫片。

1.3 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

20世纪80年代是东方暴力美学全面成熟期,电影人对于个人风格的探索有长足发展。电影创作人既能准确定位个人风格,又凭借个人特色独步影坛。现代化的情境描述、风格化的完美诠释,再加上流程式的制作团队,使渗透着东方暴力美学的香港电影不断成长。

吴宇森、徐克、成龙三位导演,深受六七十年代导演风格的影响,对其有内化继承,并发扬光大,同时也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,树立自己的品牌。

1.3.1 吴宇森

吴宇森使得香港动作片的精华——东方暴力美学真正被人熟知。其作品注重表现男性阳刚之美,高度夸张渲染暴力和死亡,褒扬传统侠义精神,表现男女之情。同时作品存在弱化女性形象的局限性。

1.3.2 徐克

徐克导演的电影以灵活的电影感、丰富的想象力呈现某种超现实的武侠世界,其武打动作优美、奇异。电影故事往往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,赋予人们对历史现实的思考。

1.3.3 成龙

谐趣武打、喜剧色彩、自我调侃是成龙电影的显著特点。机位、景别、镜头长度、剪辑原则都源于个人功夫魅力的展示需要,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。

1.4 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

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本土动作片走入低谷,大批优秀导演、动作指导、演员出走西方,使东方暴力美学形成席卷全球的动作片浪潮,其美学风格深深影响好莱坞有代表的世界商业电影创作。

20世纪90年代末期,本土动作片逐步走出低谷,开始新小型变革。题材选择更开阔,开始拓宽视野,关注亚洲其他国家作品并有所涉及(小国际化),更注重剧作基础,避开以前叙事粗率的通病,如梁朝伟、刘青云等演员夸张的表演也逐渐收敛。

1.5 近些年

东方暴力美学在好莱坞甚至世界影坛独领风骚,而近些年的风格又有新变化:

一是以静制动。简化动作场面动感因素,不强调形式上的动作刺激,转而追求剧情意义上的内在张力,以枪战为题材;二是以动制动。用最新技术和音乐电视拍摄手法,动作表现依靠镜头,将动感推向极致,形式化意味越发突出,其表现为摄影机多变运动、升降格、剪辑细碎繁复、正放倒放;三是纪实风格。手提摄影机造出抢拍、偷拍效果,放弃动作形式美,强调动作在故事情境中的真实感;四是剑仙风格。倚重电脑特技,玄妙武功,着力强调“画面内的真实”,如《功夫》。

2 东方暴力美学的视听风格

2.1 动作形式的特色

2.1.1 主流

武术融入电影中,追求表演性武术,强调姿态舒展美观、清晰巧妙、让人赏心悦目,也就是俗称的“花拳绣腿”“点到为止”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特点,但其观赏性非常适合电影。

2.1.2 特例:坚持武术“实用技击术”

文章来源:《商业故事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gszzs.cn/qikandaodu/2020/1228/874.html

上一篇:奢侈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
下一篇: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间的博弈——以《湄公河